• 2019年3月,首个科创板块注册制面世,一年后继续补充了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制度继续完善,紧接着的一年后,北交所开锣启市,至此注册制三足鼎立的基本面形成,资本市场步入新篇章。当下,注册制已然走到第四个年头,也将迎来全新的使命和命题。而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是常被忽略却很重要的话题,即企业从受理到上市,需要多长时间呢?以下,我们就以2021年上市的483家(不含北交所)作为样本,分析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上市时长,同时也比较一下注册制和核准制的效率。各板块排队时间概况据大象君统计,2021年度A股IPO首发上市公司数量总共有483家(不含北交所),其中,注册制IPO上市企业共计361家(科创板162家、创业板199家),核准制IPO(即主板)共计122家。前提:各板块制度申报环节注册制IPO审核流程:受理→审核问询→上市委审议→报送证监会→证监会注册→发行上市核准制IPO审核流程:受理→反馈会→初审会→发审会→封卷→核准发行(注:由于核准制和注册制的审核流程不一致,为便于统计和直观,统一将IPO审核过程分为:受理到上会,过会到批文,批文到上市三个阶段。)来到板块的内部,排队时间是如何错落分步在各环节的呢?1、科创板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2021年科创板IPO排队时长为330天,全年新增的上市公司共计162家。新增的162家企业在科创板IPO过程中:受理到上会用时168天;过会到提交注册用时59天;提交注册到同意注册用时64天;同意注册到上市用时44天;其中,上市最快的企业为“概伦电子”,从受理到上市用时186天。概伦电子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EDA企业,拥有领先的EDA关键核心技术,主营业务为向客户提供被全球领先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企业长期广泛验证和使用的EDA产品及解决方案。在2018年至2020年概伦电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94.86万元、6548.66万元...
    2022 - 03 - 29
  • 2020年以来截至今年3月25日已经有1036只新股发行,IPO这列高铁正加速行驶。对于拟IPO企业而言,这列高铁的“车费”并不便宜,据了解,企业上市需要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承销保荐费用、审计费用、法律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而这3大中介机构费用在募集资金中占据重要位置。据大象君统计,这1036家IPO上市企业首发募资共11924.36亿元,其中736.14亿元用来支付中介机构费用,这表明这些上市公司首发募集资金中,6.17%要被中介机构收入囊中。 为帮助广大拟上市企业合理评估上市成本,本文统计了2020年以来A股IPO上市企业涉及中介机构的费用情况,并进行了简要分析和对比,供广大拟上市企业参考。中介费用整体情况IPO上市中介费用包括承销保荐费用、审计费用、律师费用,一般情况下与募资金额成正相关。据大象君了解,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25日A股首发上市企业1036家,其中创业板338家、科创板332家、主板277家、北交所89家。这些IPO上市企业的中介费合计从最低479.3万元,到最高7.09亿元,中介费占募资比例从最低的0.07%,到最高占到30.69%,其中承销保荐费用最高达到6.92亿元,审计费和法律费用也在随募集资金的增长而波动上升。数据来源:大象投资顾问、大象研究院从各板块来看,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首发募集资金总额依次递减,分别平均募资14.68亿元、14.48亿元、8.46亿元、2.17亿元。中介费占募资比例方面,创业板中介费占募资比例最高,平均值高达10.99%;其次依次为北交所、科创板、主板,分别为10.08%、9.63%、8.97%。承销保荐费用方面,科创板最高,其次是创业板、主板、北交所,平均值分别为7570.0万元、5541.2万元、5225.7万元、1465.8万元。审计费用方面,主板最高,平均值为985.1万元;其次是科创...
    2022 - 03 - 29
  • 自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开板仪式以来,资本市场进入“科创板时间”已经快3年,期间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募资规模连创新高。据大象君了解,截至3月22日,科创板过会企业已达到477家,那么这些过会科创板企业用的是哪一套申报标准呢?接下来大象君来带大家了解一下。科创板5大申报标准科创板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中,详细披露了科创板上市的标准,而且严格规定IPO的企业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所选的具体标准。据大象君了解,科创板为一般企业提供5套上市标准、红筹企业的两套标准以及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企业的两套标准。由于红筹企业及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企业的市值及财务指标一样,因此在实务中也常常把这两类企业的标准统称为特殊标准,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第二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第三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第四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第五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40 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红筹企业营业收入...
    2022 - 03 - 29
  • 设立北交所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北交所《上市规则》,发行人申请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应为在全国股转系统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公司挂牌满一年后,需根据上市审核程序完成上市流程。而进入创新层的常用财务指标为:连续两年每年都要1000万以上的利润,或者两年营收1.2亿,持续增长,复合增长率50%(指的是第三年是第一年的2.2倍)。据市场传闻,北交所IPO在业绩方面有着“隐形”监管要求,拟上市企业报告期最近一年扣非净利润要在3000万元以上。那么,传说中的北交所上市3000万隐藏净利润红线存在吗?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北交所净利润据大象研究院统计,截至2022年3月21日,北交所共有89家上市公司,其中2020年上市41家,2021年上市41家,2022年上市7家。北交所企业上市前一年扣非净利润各区间数量及占比如下: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北交所89家上市企业中,扣非净利润为负的仅有1家,占比1.12%;扣非净利润1千万-2千万之间2家,占比2.25%;扣非净利润2千万-3千万之间17家,占比19.10%;扣非净利润3千万-4千万之间23家,占比25.84%;扣非净利润4千万-5千万之间17家,占比19.10%;扣非净利润5千万-6千万之间9家,占比10.11%;扣非净利润6千万-7千万之间8家,占比8.99%;扣非净利润大于7千万的有12家,占比13.48%。据大象研究院统计,目前北交所已上市的89家公司报告期最近一年净利润平均数为5500.17万元,中位数4035.49万元。北交所上市企业中,唯一一家净利润为负的企业是2020年11月24日上市的诺思兰德,其2019年扣非净利润为-4584.72万元。据悉,诺思兰德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专业从事...
    2022 - 03 - 22
661页次57/166首页上一页...  52535455565758596061...>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深圳大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关注微信
公司地址:中国·深圳·福田区深南大道6008号深圳特区报业大厦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