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回率30%,现场检查发威!IPO终止潮再现,一个半月45家“折戟”

日期: 2022-09-23
浏览次数: 26

IPO现场检查再度展露震慑力,8月以来共有6家被抽中现场检查的IPO企业选择撤回,撤回率达到30%。


除受现场检查压力而撤回的企业以外,7月以来终止IPO的企业也较多截至8月14日,合计有45家IPO企业终止,部分大型券商撤回的IPO项目家数较多。


现场检查撤回率30%

今年7月1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第三批首发申请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共有20家。具体来看,有14家为沪深主板IPO企业,4家创业板企业,2家科创板企业。

8月以来多家被抽中的企业主动选择了撤回,截至目前已有6家IPO企业撤回上市申报材料,撤回率达到30%。

主板成为此次现场检查撤单的“重灾区”,6家撤单项目中除1家来自创业板外,其余5家均来自主板。


撤回率30%,现场检查发威!IPO终止潮再现,一个半月45家“折戟”
注:为避免造成终止企业困扰已隐去名称关键字


卡点撤回主要是为了免于现场检查。据《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检查对象确定后,审核或注册部门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检查对象和中介机构,检查对象自收到书面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的,原则上不再对该企业实施现场检查。

假设审核部门最晚于7月20日通知检查对象,则发行人若在8月2日之前撤回申报材料,则可以免于现场检查。

撤回最快的两家企业已在2022年7月28日的截止日前完成了撤退,其他4家也于8月4日前申请了撤回材料。


这意味着,部分拟IPO企业可能在现场检查入场前就直接选择了“撤退”。

一查即撤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抽中现场检查的6家撤单企业中,有5家企业报告期业绩均有较大增长。

由于此轮撤回的IPO企业多来自主板,利润规模相对较高。其中沪市主板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扣非净利润为1.73亿元,2019年-2020年也分别有9949.39万元、1.39亿元;江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广东**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2021年扣非净利润均有9000万元以上。

6家撤回企业中利润规模最小的企业2021年扣非净利润也达到了6658.05万元。仅1家公司出现业绩持续下滑,2019年-2021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9918.13万元、7510.56万元、7054.68万元。

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撤回IPO的主要原因并非缘于业绩压力。

从“撤退”时间看,上述六家企业主动终止审查的原因主要还是现场检查的震慑力。

部分企业撤材料的原因可能与前期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有关,担心现场检查查出一些未被充分披露的问题,对企业的IPO造成影响。此外,有些企业可能确实存在业绩真实性问题,经不起监管层的现场检查。

针对撤回资料的拟IPO企业,沪深交易所曾明确表示,对于现场检查进场前撤回的项目,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违法违规问题的,保荐机构、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能“一撤了之”,也绝不允许“带病闯关”。


新一轮IPO终止潮




7月至今IPO出现新一轮终止潮,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7月以来,截至8月14日,合计已有45家企业终止上市进程。

从上市板分布情况来看:

撤回数量最多的是创业板,有24家,此外上证主板、深证主板各有8家,科创板有4家,北交所有1家。

撤回率30%,现场检查发威!IPO终止潮再现,一个半月45家“折戟”


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

撤回数量最多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7家,其次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6家。

撤回率30%,现场检查发威!IPO终止潮再现,一个半月45家“折戟”


从保荐机构分布情况来看:
撤回数量最多的是国泰君安,7家IPO终止,其次是中金公司,5家IPO终止。
撤回率30%,现场检查发威!IPO终止潮再现,一个半月45家“折戟”

这轮终止潮给了拟IPO企业及中介机构一些警示。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应全面提升规范治理水平及信息披露质量,在企业内部树立财务管理规范性和原则性管理意识,合法合规充分披露问题。

中介机构应勤勉尽责、审慎执业,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不断提升中介机构职业道德水平及守法合规意识,营造守法诚信的道德环境,夯实资本市场诚信基础。



Copyright ©2018 - 2019 深圳大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关注微信
公司地址:中国·深圳·福田区深南大道6008号深圳特区报业大厦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