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象君统计,2020年以来,截至11月19日,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三个不同板块的上市企业净利润(不扣非)基础情况,其中在通过不同板块上市企业的净利润分析和被否企业分析等,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创业板注册制首发上市企业共278家,其中2020年注册制上市企业107家,上市前一年度平均净利润为1.73亿,净利润中位数为8624.4万元,净利润小于5000万仅2家,占比1.9%,净利润最高值为55.64亿元,最低值为3440.6万元。
2021年上市企业共171家,上市前一年度平均净利润1.52亿,净利润中位数9171.4万元, 仅6家企业上市前一年净利润低于5000万,占比3.6%,净利润最高值26.64亿元,最低值为3317万元。
科创板首发上市企业共290家, 其中2020年上市企业145家,上市前一年度平均净利润为6857.7万元,净利润中位数为7432.6万元,净利润为正且小于5000万31家,占比21.38%,净利润为亏损14家,占比9.7%,净利润最高值为12.69亿元,最低值为-11.79亿元。
2021年上市企业145家,上市前一年度平均净利润1.75亿,净利润中位数8781.2万元,净利润为正且小于5000万18家,占比12.41%,仅6家企业上市前一年净利润亏损,占比4.14%,净利润最高值为24.97亿元,最低值为-10.36亿元。
北交所首发上市企业共81家,其中2020年注册上市企业有41家。上市前一年度平均净利润为7042.05万元,净利润中位数为4076.6万元,24家企业上市前一年净利润低于5000万,占比58.54%,净利润最高值6.66亿元,最低值为-3649.2万元。
2021年上市企业共40家,上市前一年度平均净利润5737.16,净利润中位数4372.52万元, 24家企业上市前一年净利润低于5000万,占比60%,净利润最高值3.39亿元,最低值为2557.2万元。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到不同板块之间的差别,我们做了个表格。

简单来说,三个板块之间差别,其属性决定相当大一部分。截至目前,创业板注册制保持零企业净利润亏损,科创板20家净利润亏损,且最大亏损均超过10亿。充分反映出科创板科技创新的属性,以及扶持硬核科技的态度。
而净利润最高值方面,创业板和科创板的差异明显缩小。两者差值由2020年相差42.95亿,缩小至2021年的1.67亿,侧面说明经过2020年的扩容,登陆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最优企业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分析创业板和科创板的净利润差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登陆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头部企业在净利润方面已经大致处于同一水平,但在尾部,科创板的净利润要求明显低于创业板,这创业板和科创板二者的属性相关。
而刚开市的北交所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在分析北交所和创业科创板的净利润最高值的差异方面,北交所的净利润最高值在2020年与创业板相差48.98亿,与科创板相差6.03亿;北交所的净利润最高值在2021年与创业板相差23.34亿,与科创板相差21.63亿元。
在净利润为正且小于5000完的企业数目上看,北交所在2020年多出创业板22家,多出科创板6家;在2021年多出创业板18家,多出科创板6家。
总结来看,北交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值得重点关注,创立之初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流动性小,完善资本市场的隐藏属性。上市前一年净利润低于5000万过半的企业数量,和创业板、科创板的零星几家相比,更可以看出北交所着眼于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精选层崛起的特性,其板块的企业基本带着营收规模稳定,普遍量级较小的特点,也侧面反应出其对中小企业企业的扶持友好态度。
据大象研究院数据统计,截至11月19日,创业板注册制上市企业共278家,其中2020年上市企业107家,2021年上市企业171家。2021年家上市企业中,净利润10亿以上4家,占比2.43%,其中1家净利润超过20亿,为国内一次性手套生产企业“中红医疗”,其2020年度净利润26.64亿;净利润1亿-10亿之间69家,占比40.35%,其中65家净利润不超过5亿;净利润5000万-1亿之间92家,占比53.38%,其中43家净利润处于6-8000万之间,占25.15%;净利润小于5000万6家,占比3.5%,君亭酒店垫底,2020年净利润3317万元;这171家上市企业2020年平均净利润1.52亿,净利润中位数为9171.4万元。

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上市企业107家,其中净利润10亿以上仅1家,占比0.94%,国民品牌“金龙鱼”2019年度净利润55.64亿;净利润1亿-10亿之间36家,占比33.65%,其中32家净利润不超过5亿;净利润5000万-1亿之间68家,占比63.55%,其中35家净利润处于6-8000万之间,占比32.71%;净利润小于5000万仅2家,占比1.87%,为泰林生物和华业香料,分别为3440.6万元和4576.2万元;2020年家注册制上市企业平均净利润为1.73 亿,净利润中位数为8624.4万元。

据统计,2020年以来,截至11月19日,创业板IPO被否企业7家,其中,2020年有2家企业被否,2021年5家企业被否。那么,7家企业被否,与上市前一年净利润到底有没有关系?

数据来源:大象研究院
1、多次存在生产/生态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内控制度存在较大缺陷问题、第一大客户重大依赖、持续经营能力、大额资金往来;2、创业板定位问题、收入确认问题、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3、合法合规、纠纷诉讼问题、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内控制度问题;4、实际控制人认定、红筹架构问题、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问题、未决诉讼及仲裁、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5、实际控制人认定、关联交易、持续经营能力、同业竞争;6、高度依赖第一大客户,占营业收入比超80%、 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竞争力差、受突发情况影响大;7、实际控制人权属模糊、 第一大股东持股超三分之一但无实权、会计处理不合规。从上述企业前一年净利润情况以及被否原因,可以看出,上市前一年净利润与企业被否并没有直接关系。那么, 是不是说明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已经没有净利润门槛了?
当然不是,首先截至目前,自创业板实行注册制以来,共上市278家企业,仅8家企业上市前一年净利润低于5000万,占比不足3%,典型的小概率事件,说明净利润5000万依然是一条红线。其次,8家净利润低于5000万的企业中,迈普医学在国内率先推进生物增材制造技术产业化,华立科技是国内最大的商用游乐设备发行与运营综合服务商等等。所以,如果是有核心优势的企业,净利润红线就不是“红线”,但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这条净利润红线依然会是一道坎。综上,对于拟上市创业板的企业而言,符合“三创四新”是前提,净利润同样起着关键作用。于大多数拟上市创业板的企业而言,申报利润规模起码要保持在5000 万之上,若要增加IPO成功率,申报利润规模最好超9000万。不过,超9000万的申报利润规模于创业板而言,这个门槛确实不低。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截至11月19日,科创板上市企业290家,其中2020年上市145家,2021年上市145家。2021年145家上市企业中,净利润10亿以上4家,占比2.76%,其中2家净利润超过20 亿。一家是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时代电气”,其2020年度净利润24.97亿元;另一家是国内电池行业领先企业之一的“天能股份”,其2020年度净利润23.19亿元;净利润1亿-10亿之间67家,占比46.21%,其中55家净利润不超过5亿;净利润5000万-1亿之间54家,占比37.24%,其中27家净利润处于6-8000万之间,占18.62%;净利润为正且小于5000万18家,占比12.41%;净利润为亏损有6家,占比4.14%,其中亏损最多的是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制造商“和辉光电”,2020年净利润亏损10.36亿元;2021年上市企业平均净利润为1.75亿,净利润中位数为8757.72万元。

2020年家上市企业中,净利润10亿以上仅1家,占比0.69%,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拔得头筹,2019年度净利润12.69亿元;净利润1亿-10亿之间44家,占比30.34%,其中仅3家净利润超过5亿;净利润5000万-1亿之间69家,占比47.59%,其中39家净利润处于6-8000万之间,占26.9%;净利润为正且小于5000万17家,占比11.72%;净利润为亏损14家,占比9.66%,其中11家亏损过亿,AI明星股寒武纪业绩垫底, 2019年净利润亏损11.79亿元;2020年上市平均净利润为6857.7万元,净利润中位数为7432.6万元。

据统计,2020年以来,截至11月19日,科创板IPO被否企业9家,其中2020年2家企业被否,2021年7家企业被否。同理, 9家科创板企业被否,上市前一年净利润在其中扮演着怎么的角色?

1、技术先进性和科技创新力、客户情况(主要为个人医生客户)、销售费用高于同行、收入确认、报告期内亏损扩大、是否吻合科创板收入及增长率要求;2、核心产品风险披露、研发分工、是否构成持续技术依赖、独立自主开发产品能力、科创板定位属性问题;3、核心技术先进性问题、交易的公允性问题、业务独立性、持续经营风险、国有资产流失及股份支付问题;4、尚未获得政府批复、偿债风险、持续经营能力问题、股份质押、对子公司控制权问题、信息披露问题内控制度问题;5、科创板定位、业务稳定性问题、核心技术的先进性、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内部控制问题;6、离职补偿、实际控制人往来款项问题、行业定位问题、持续经营能力;7、环境污染罪、安全事故和环保违法事项、内控缺陷、持续经营能力8、产品研发情况不明、 产品依赖海外市场,销售风险大、信息披露不准确;9、项目服务行为不正当、资金短缺风险高、安全生产风险智能感知技术体系的不利影响、募集资金投入必要性、地理信息系统披露信息少。前一年净利润分布和被否原因,都说明前一年净利润并不是导致被否的的直接原因。同样, 是不是说明在科创板上市过程中,企业的前一年净利润并不重要呢?那么, 上市前一年净利润对科创板成功与否到底占据多少分量?
自2020年以来,截至11月19日,科创板共上市290家企业,其中20家前一年净利润亏损,占比仅6.71%,净利润亏损企业占比不足10%,说明前一年净利润对科创板还是占据很大比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首发企业中前一年净利润亏损的比例大幅下降,侧面说明经过一年多的扩容,进入2021年,科创板IPO对企业的要求有所提升,尤其是业绩方面。不过,科创板对财务指标的包容性明显强于其他板块,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硬核科技”而言,净利润从来不是问题,比如国内AI芯片龙头“寒武纪”、行业内最早实现AMOLED量产的境内厂商“和辉光电”,具有广义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平台级混合云ICT厂商和服务商“青云科技”等。所以,净利润亏损企业要想成功突围,前提必须要“硬核”。
据统计截止至11月19号,北交所上市企业有81家,其中2020年上市40家,2021年上市41家。2021年41家上市企业中,净利润1亿-10亿之间3家,占比7.32%,其中净利润最高的最高的为同力股份,2020年的净利润为3.34亿元;净利润5000万-1亿之间13家,占比31.71%,其中10家净利润处于6-8000万之间,占24.39%;净利润为小于5000万24家,占比58.54%;中设咨询垫底,2020年的净利润为2557.2万元;2021年上市企业平均净利润为5937.16万元,净利润中位数为8745.04万元。

2020年家上市企业中净利润1亿-10亿之间5家,占比12.5%,其中仅有一家净利润超过5亿;净利润5000万-1亿之间12家,占比30%,其中5家净利润处于6-8000万之间,占12.5%;净利润为正且小于5000万23家,占比57.5%;净利润为亏损仅1家,占比2.5%,诺思兰德业绩垫底, 2019年净利润亏损3649.2万元;2020年上市平均净利润为7042.05万元,净利润中位数为4670.6万元。

总体而言,两个板块与刚设立的北交所的企业区别较为明显。创业板对行业更包容,而科创板对企业更包容,但是,无论是聚焦“三创四新”的创业板,还是“硬核科技”的科创板,创新都是最为关键的。而以精选层为基础的的北交所则倾向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改革理顺新三板、精选层和上市主板之间的关系,使中国资本市场的布局更加合理为主。在这个层面上看,中小企业在未来或将迎来一个符合支持本身上市的板块以及更完善的市场,有准备的企业可以期待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