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全买了,买完退市”
23号晚间,美的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将通过全资子公司全面收购并私有化的方式全资控股库卡集团。
行动迅速果决,全然忘记收购之初做出的承诺。
自2015年买入5.4%股份后,积极扩展版图的美的就稳步的逐年收购库卡这个老牌机器帝国。
当时为了顺利完成这项跨国收购,还曾做出过多项保证库卡独立性的承诺:比如将支持库卡监事会及执行管理委员会的独立,不会促使员工人数改变、关闭基地以及搬迁,不会寻求库卡退市,定下的协议为期七年,2024年才到期。
这次撕毁协议提前收购,美的在急什么呢?
在营收业务表现上看,有着急的理由。
收购以来双方的磨合尴尬期就十分明显。
收购方美的在该板块上2017-2020年间的营业收入呈稳定下降的趋势分别为270.37亿元、256.78亿元、251.92亿元、215.89亿元;被收购的库卡更惨,甚至是股价营收同步下降,2017-2020年间,库卡的营业收入由最初的271亿元跌至207亿元,四年跌幅达24%。
营收不理想要改变,期待全面收购后实现内部资源协同和共享转盈为亏,合理。
在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上看,有着急的理由。
从大环境上看在人口红利拐点以及“工业4.0”时代的加速来临下,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被重视.
根据2021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1.5%,预计2021年的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35.8亿美元,到2023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77亿美元。
而中国在其中贡献了40%的需求量。
联系到美的集团公告明确提出推进库卡在中国的本土化运营,因为看到了存量需求中国市场急于入场,也合理。
在资金收购成本上看,有着急的理由。
2017年10月至今,库卡股价期间最大跌幅高达90.54%!即便是今年以来持续回温攀升至73.40欧元/股,但相较于此前美的的收购价格115欧元/股而言也是几乎拦腰砍半的程度,以此计算,剩余5.45%股份市值约1.4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60亿元)。
即便私有化通常需要溢价收购,即便溢价,价格大概率较上次要约收购价格更便宜,这甚至不需要分析,毕竟没有人不喜欢白嫖,企业如是。
总的来看,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糅杂成就了这次收购,但触发的收购的直接原因,没那么复杂。
风口上的猪能起飞,在于其享受到了行业空白市场份额下的巨大红利。
阿里巴巴、喜茶、特斯拉,都是我们相当熟悉的行业先行者。
这种早早选对赛道所能占领的先机,如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再到后期的扩张布局,都比后来者要有优势的多得多,此次美的的收购退市,主动撕毁七年之约,火速收购后退市,最直接的原因与隐隐爆发的机器人竞争有关。
在智能机器人这个尚未变红的蓝海,抢占先机的人在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上的优势,吸引力太大了,没有一家企业不想做风口里的第一只猪。
于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竞争正式打响。
智能机器人不细分领域的情况下按类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梯:
在此次的竞争潮的爆发中,三个阶梯都焕发巨大的浪潮。
第一梯队的老牌机器人制造商,比如“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瑞士ABB和德国库卡。
瑞士ABB财报披露其七月花费高达1.9亿美元收购了AMR机器人公司ASTI Mobile Robotics;
日本发那科(FANUC)3月份宣布将投资约15.6亿元在上海扩建工厂,这笔投资是该公司在中国的最大单笔投资。
安川电机15年和美的合资在佛山成立了安川美的和美的安川两公司,合作效果不佳,目前具公告动态显示一家于2020清算,一家停营。但目前持股18.4%的凯达尔在中国的表现亮眼。
而库卡则不必多说,这般大动作和明确的目标,难掩其下场竞争的决心。
第二梯队巨头特斯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亲自下场自研机器人;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新增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就超过10万家,对比近十年的注册量,创下历史新高。(时间截止11月28号,企业范围以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及产品包含机器人为条件筛选)
爆发潮尤其集中在近两年,同比最高为2月份,增速高达264.23%.
其中不乏巨头和明星企业也都亲自下场,组建团队自行研究开发。
并在近日相继迎来了丰收期,8月10日,小米开发布会仿生机器人CyberDog“铁蛋”;10天后特斯拉也宣布将推出一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再半个月后小鹏汽车发布了首款机器马“小白龙”。
就这个时间间隔看,下场亲自组建团队研发的巨头之间显然没有谦让的意思。
第三梯队,也是最火热的梯队,以并购、收购、领投的红杉中国、顺为资本、保利资本及ABB、宝马、亚马逊、字节跳动、碧桂园的行业巨头的参投;
2021年以来,机器人赛道受到资本热捧。仅前10个月拿到融资的机器人项目就有299个,其中253个集中在C轮及以前,79个项目的融资额在亿元人民币以上。
更仔细些去看,我们总结了今年1月到10月的具体融资金额、轮次以及融资涉事企业.(数据来源高工机器人)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能发现几乎所有走到B轮的机器人企业,单笔融资额的起跳板都在亿元级别,也足以证明资本对该行业的重视。
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当前,机器人时代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
事实上被资本宠爱的机器人产业比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产业完全不同,后者是具象化的产物及生产线,前者是包含产物所有特性的领域。
概念的宽广决定了,前者在空间上的想象被拉的无限大。
36氪在包含的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中提到过,产业大致所包含的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
基础层以研发硬件及软件为主,技术层以模拟人的相关智能特征为出发点构建技术路径,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
而这样一来,在每个层面上的发展都能带来不同的可能。最表象化的应用层,我们能察觉到的是,在工业、医疗、政务服务包括农业这个热门的领域等,机器人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当下的机器人竞赛,已经逐步走向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未来行业分化度会越来越高,而行业里的玩家要服务的客户也会逐渐细分起来。
而这对同属机器人行业的中小企业无疑是一种机遇,细化的大方向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专业度上更有竞争力;行业规模的增长;市场需求尤其在中国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科创板在净利润及营业额上区别于其他版块的可亏损特点。
如当下,积极并购领投的,巨头们亲下场研发的一批批国产企业已经跑了出来,另一波后起之秀也正在引领世界潮流,机遇如浪潮裹挟着挑战向行业中的先行者们袭来,时机,或许是我们通篇讨论的,最接近接近突围的答案。
“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案正在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