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中,详细披露了科创板上市的标准,而且严格规定IPO的企业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所选的具体标准。
据大象君了解,科创板为一般企业提供5套上市标准、红筹企业的两套标准以及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企业的两套标准。由于红筹企业及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企业的市值及财务指标一样,因此在实务中也常常把这两类企业的标准统称为特殊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第二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第三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第四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第五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40 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红筹企业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尚未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申请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上市标准中的一项,发行人的招股说明书和保荐人的上市保荐书应当明确说明所选择的具体上市标准:
(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
(二)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
前款所称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指符合下列标准之一:
(一)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的,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10%以上;
(二)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5亿元的,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20%以上;
(三)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的,发行人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同期平均增长水平。
处于研发阶段的红筹企业和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的红筹企业,不适用“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上述要求。
特殊表决权企业
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发行人申请股票或者存托凭证首次公开发行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其表决权安排等应当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规则的规定;发行人应当至少符合下列上市标准中的一项,发行人的招股说明书和保荐人的上市保荐书应当明确说明所选择的具体上市标准:
(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
(二)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科创板针对一般企业的五大标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标准一侧重于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考察,尤其是近两年的盈利能力,标准二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企业的研发支出,具体要求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必须占比企业近三年累计营业总收入的15%及以上,标准三关注的是企业近些年的现金流量,尤其是经营现金流,标准四主要针对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关注点在于其市场份额及规模大小,标准五注重对企业的行业前景以及对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进行考察。据大象君了解,截至3月22日,科创板过会企业已达到477家,具体申报标准如下图:数据来源:大象投资顾问、大象研究院
注:旷视科技选择红筹股上市标准一以及特殊表决权上市标准一,拆开计算标准一要求含有净利润指标: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从这477家过会企业的申报标准来看,有386家科创板过会企业在上市申报之时选择了第1套标准,占比达到80.75%;其次,40家科创板过会企业选择了第四套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占比达到8.37%,该标准仅对收入与预计市值做出要求,不少收入规模增长快,但盈利规模暂时较小的企业会倾向于选用标准四;数据来源:大象投资顾问、大象研究院第二套标准有18家科创板过会企业,占比3.77%,标准二是唯一对企业研发投入做出要求的标准,要求IPO企业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不得低于15%。数据来源:大象投资顾问、大象研究院
注:表中营收和净利润均使用申报前一年度的数据第五套标准有17家科创板过会企业,占比3.56%,标准五专门针对早期无收入,甚至亏损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而设立。此标准对收入和利润等财务指标皆不作出要求,更倾向于对企业产品技术领先提出要求;数据来源:大象投资顾问、大象研究院
注:表中营收和净利润均使用申报前一年度的数据
6家科创板过会企业选择特殊表决权上市标准二,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占比1.26%;
数据来源:大象投资顾问、大象研究院
注:表中营收和净利润均使用申报前一年度的数据
5家科创板过会企业选择红筹股上市标准二,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占比1.05%;数据来源:大象投资顾问、大象研究院注:表中营收和净利润均使用申报前一年度的数据
3家科创板过会企业选择了第三套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占比0.63%,标准三唯一针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要求IPO企业近三年该指标累计金额不低于1亿元;
数据来源:大象投资顾问、大象研究院
注:表中营收和净利润均使用申报前一年度的数据
2家科创板过会企业选择特殊表决权上市标准一,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占比0.42%;数据来源:大象投资顾问、大象研究院注:表中营收和净利润均使用申报前一年度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由于发行人属于红筹企业、具有VIE架构且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因此发行人选择红筹股上市标准一以及特殊表决权上市标准一。根据发行人2019年4月进行的D-2系列优先股融资情况,预计发行人发行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同时发行人2019年度的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2.60亿元,2017-2019年度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03.64%。
综上,发行人本次发行上市申请适用红筹股上市标准一以及特殊表决权上市标准一,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同时也满足《关于红筹企业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关于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标准一。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超8成的科创板过会企业都选择了第一套标准,这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个: 首先,标准一与其他板块的上市标准最接近,都是基于净利润指标而构建的,从提出设立科创板到首批企业申报仅几个月时间,这些首批申报企业大多可能原本就有在主板、创业板等其他板块的上市计划,在科创板的规则正式落地之后,转而申请到科创板上市,因此,这些企业都是盈利能力不错的,自然就更容易满足标准一。其次,无论是一般标准还是特殊标准,科创板的申报标准都是以市值为核心,企业必须评估自身的预计市值,并结合财务指标来选择合适的标准,从标准一到标准五,对于预计市值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标准一所要求的预计市值最低,企业出于谨慎心理也更倾向于选择这一申报标准。科创板的IPO标准与其他板块有所不同,首先,科创板的上市标准不再强调盈利能力,而是注重市值。无论是一般标准还是特殊标准,均以市值为核心,并根据预计市值规模设置多套指标。整体而言,预计市值越高,则其他要求越宽松,由此体现了科创板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其次,科创板的上市标准允许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上市。在科创板的上市标准中,仅有标准一要求净利润指标,在满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的基础上,必须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至于标准二至标准五,其考查重点在于营业收入、研发投入、现金流或产品优势等,都不再对盈利能力做出限定,这有利于吸引拥有核心技术优势但暂时不盈利的企业前来申报上市,补齐资本市场的短板。最后,科创板的上市标准允许特殊股权结构的企业上市。出于避税以及控制权等方面的考虑,有一些科技创新企业采用了红筹或者同股不同权架构,这些特殊安排在A股现行上市标准里是不允许的,而科创板则“量身定制”设置了专门的上市标准,为它们打开了开辟了一个新道路。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至今,整体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改革进展符合预期,但从上文我们也可以看到,超8成科创板过会企业都选择了标准一,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的不断提升,预期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创板企业选择除标准一以外的其他标准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