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象IPO
第十七届发审委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发审委”。主要是因为第十七届发审委自从2017年10月17日开始履职以来,就一直以从严发审而著称。
原本,发审委一年换一届,进入今年10月,第十七届发审委就该“功成身退”了。但证监会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未对第十七届发审委及时换届,而是让第十七届发审委“超期服役”,直到2019年1月18日才公示新一届发审委名单。
严审常态化:167家过会,92家被否
从大发审委的问询情况来看,所问的问题也更加细化,由以往的以财务指标论英雄转为注重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更侧重询问细节,除了业绩方面,关联交易、内控制度、股权问题等各种细节都会被问询。
据大象君统计,第十七届发审委在任期间共审核261家首发企业,其中167家获通过,92家被否,还有2家暂缓表决,整体过会率为63.98%(暂缓后再上会以最终结果为准,不包括取消审核企业)。
如果算上全部暂缓表决次数,各月IPO审核通过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Wind,统计制图:大象IPO
2017年10月以来,大发审委每周平均审核3-4家企业,2018年1月份上会企业数最多,达45家次,通过率也是各月份中最低的,低至40%。
另外,15家暂缓表决企业中有13家已二次上会,仅剩2家暂缓。
IPO“堰塞湖”消退
大发审委刚上任时,为IPO解决“堰塞湖”问题,审核提速,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每月都有三四十家企业上会。
堰塞湖在规模上于2016年6月达到巅峰,IPO排队待审企业数量接近700家,随着IPO审核速度提速,待审企业数量开始逐步下降。另外,现场检查、IPO被否决3年内不得借壳上市的新规和严审等原因也使得大批企业撤回材料,目前还在排队中的企业降到260家左右,IPO“堰塞湖”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过会率先降后升
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各月的过会率情况,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相比而言,2019年1月的通过率80%,比2018年1月的通过率40%,高出一倍。
3月份爆发撤退潮,许多排队企业撤回申报材料,或许是因为“带病”企业在上会前就已撤退,留下的企业质量有一定保证,到大发审委任期的最后几月,IPO通过率显著回升。
保荐机构项目分化较明显
第十七届发审委在任期间,IPO项目通过数最多的保荐机构是中信证券,通过19家;其次是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联合证券,通过数都为12家。
数据来源:Wind,统计制图:大象IPO
注:总数大于261家,是因为有8家联合保荐项目都拆开来计算。
IPO过会数前三省:广东、江苏、浙江
第十七届发审委在任期间,IPO通过企业数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有30家;第二是江苏省,通过28家;第三是浙江省,通过27家。这三大省份过会数量都很接近,2019年谁能夺得第一还真不能确定。
数据来源:Wind,统计制图:大象IPO
发审改革,审核制度将更完善
大发审委上任以来,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严审常态化,IPO审核通过率创出历史新低,困扰市场多年的IPO“堰塞湖”渐退。在大发审委“超期服役”期间,IPO过会率出现了明显回升的趋势,市场由寒冬回暖。
而从长远来看,发审委从源头把关,“带病”企业不予通过,促进了送审企业和新股的质量提高,有利于A股市场发展。
证监会仍在积极推动发审改革。2018年9月底的发审委办法征求意见稿显示,其除了缩编发审委委员人数、选用专职等修改外,根据工作需要,发审委委员可以参加中国证监会有关职能部门的初审会议。同时,发审委委员的解聘不受任期是否届满的限制,证监会将设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对发行审核工作进行监察,以及对发审委实行问责制度等。
可见,即将上任的第十八届发审委,审核制度和追责制度将会更加完善。